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发展规划处

战略规划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03-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

“十二五”发展规划

(学院及三大规划)


 
 

 

一、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院发[2011]7号 )

二、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院发[2011]79号)

三、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学科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院发[2011]80号)

四、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园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院发[2011]81号)

 

 

 

 

 

 

 

 

 

 

 

 

 

 


 

 

 

 

关于印发《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院属各部门: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学院第一届第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学院党委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规划》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学院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各项目标的保障措施。

《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实事求是,重点突出。希望各部门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方案组织实施,为把我院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一年四月十四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推进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把我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攻坚时期。为了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第一次党代会的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院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院广大教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合并组建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发挥原两校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完成了两校的实质性融合,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2008年底,成功召开第一次党代会,谋划了学院未来发展蓝图,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

1.学科专业布局得到优化

稳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本科专业从空白发展到20个,专科专业由70个优化到36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7大学科,以应用型为主的多学科发展的专业布局基本形成。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349人,其中,本科生8610人。启动重点学科建设,首次遴选“材料学”为院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4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2.质量工程建设成绩突出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3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列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授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3.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立足于培养提高的方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专家和人才,其中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省级优秀专家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878人,专任教师121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3%;副高级职称3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9%;具有博士学位的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93%,具有硕士学位的6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81%。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

4.科研和对外合作水平得到提升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显著增加,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2678篇,其中139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引进科研经费由2007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360万元。建立了“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和9个市级科研机构,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河南省首批与国外500强高校开展本科交换生项目的高校之一。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办专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学生982人。对外交流广泛开展,聘请外国专家的质量整体提高。

5.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现有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49个。完成了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400万欧元建设实验室项目,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4928万元,生均5500元,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70万册,电子图书90万册,建有中文数据库6个,外文数据库1个。

科学合理安排校园基本建设,投入6.8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1.16万平方米,形成3个教学区、4个独立家属区、1个校办工厂区的校园格局。学院总占地面积2232.3亩,总建筑面积82.5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29.6万平方米。

6.学生工作成绩斐然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培训,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贯彻实施,严格学生管理,加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洛阳牡丹花会、世界邮展、上海文化旅游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的演出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展示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赢得良好的社会赞誉。在全国“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设计大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4项,省部级奖励293项,地厅级奖励228项。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资助政策,完善资助措施和奖励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生源质量逐年提升;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市场开发和指导,不断加大就业工作投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7.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和出台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教学教辅部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的通知、关于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办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教学、科研、财务、学生等管理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理顺并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健全科学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作用。理顺人事、财务、资产关系,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我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

8.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召开第一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步伐”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广大党员的斗志,增强了办好学院的信心。通过在全院党员中陆续开展“十七大”精神宣传贯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等活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提高,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在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本专科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还不够突出;三是师资队伍需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短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亟待提高,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财务压力较大,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二、“十二五”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遵循教育规律,关注社会需求,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使我院初步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

2.发展方针

“十二五”期间,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凸显特色、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

育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改革创新。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强化监督,充分发挥学术力量在办学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保证教学工作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岗位设置与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政策机制。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注重内涵。积极调整办学层次与学科专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继续保持办学规模在全省高校中的比较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结构,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本科专业,适度保留优势专科专业,办学形式多样化。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具有引领作用的学科梯队,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凸显特色。坚持特色发展,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发挥办学基础和资源配置的作用,紧紧抓住建材特色,为建材行业服务。紧紧抓住洛阳地域文化优势,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通过调整传统学科专业方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凸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提高质量。树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始终坚持质量立院,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国家、省、院三级质量工程项目。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把办学资源配置和学院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

(二)“十二五”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

1.稳定办学规模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在校生规模26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人。

2.优化学科布局

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本科专业达到35个。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构建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改革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建设3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5个院级重点学科,10个以上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模式和机制,开展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争取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的新突破。

3.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育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过程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成果10项,教学成果奖5项。

4.增强师资力量

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用人和分配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加强教师考核。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师资总量平稳增长,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1500人,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35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大力开展教师的实践培训,90%以上的青年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工程或者社会实践经历。

5.强化科技创新

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培育,建设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积极与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技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搭建2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项。到2015年,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2000万元。

6.改善办学条件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实验室、图书资料建设,完善各校区功能,改善办学条件。投入8000万元改善教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从1.5亿元增加到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新增40万册,电子图书新增110万册,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投资3亿元,完善校园基础项目建设,新增教学行政用房8.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38.5万平方米。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目标

在校生总人数

26000

其中:本科生人数

20000

专科生人数

6000

省级重点学科

3

院级重点学科

5

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10

本科专业

35

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

10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

专任教师人数

1500

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

130

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

350

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

180

省级科研平台

2

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30

年引入科研经费(万元)

2000

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亿元)

2.0

教学行政用房(万平方米)

38.5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210

电子图书(万册)

200

三、“十二五”学院发展的任务

(一)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本科教育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框架,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

发挥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服务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以工学为主,积极发展支撑工科的应用理学,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建设重点,带动其他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实现办学层次的根本转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保留特色鲜明、具有示范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科专业。逐步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本专科专业结构层次。

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建设优势,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争取建设成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每年投入100万元,支持质量工程建设。

以依法、规范、诚信为原则,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逐步拓宽专业,提高办学层次,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大联合办学力度,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育。

2.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凸显建材办学特色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凸显建材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优势,凝练材料学科方向,并与功能材料、金属材料等进行融合、提升,把材料学科建成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省内一流的省级重点学科。

加强工学学科建设,打造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将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体系建设结合,保持传统的工科优势,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打破学科壁垒,鼓励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等与材料学学科交叉、提升,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

注重其他学科专业的培育,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特色专业。鼓励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构建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分层分批次进行,每批次建设周期为3年。

第一层次的建设目标是省级重点学科,主要院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重点资助、重点建设,使其在人才培养、教学和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省内一流的重点学科水平。

第二层次的建设目标是院级重点学科,主要从院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培育、筛选、形成5个院级重点学科,使其成为我院的特色学科,并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省重点培育学科。

每年投入不少于150万元,经过2个批次的建设,建成3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5个院级重点学科,10个以上院级重点培育学科,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以省级和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骨干的学科建设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立足 “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个性教育与共性培养的关系、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自身特点,以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标准,明确培养特色定位。以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为切入点,贯彻“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突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结构,逐步构建多规格、模块式、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本科教育导师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科研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制作大赛等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尝试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模式。以服务建材行业为主体的专业,可根据行业科技发展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毕业设计模式,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要求,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宗旨,以先进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观念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立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对大学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通过省级教学成果鉴定项目40个,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二)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遵循“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高起点引进”的方针,以高层次和后备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扩大数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总体素质

师资总量平稳增长,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体规模:生师比达到18 :1以下,专任教师达到1500人,教师队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80%以上。

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8%,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26%。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及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不同要求,学科之间的职称结构比例有所区别。省级重点学科的正高比例可达到10%,副高比例可达到28%。

学历结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5%。省级重点学科的博士比例达到40%以上,院级重点学科的博士比例达到30%以上。

学缘结构:进一步改善学缘结构,引进人才向国外和省外重点院校毕业生倾斜。积极推进教师在职培训,专任教师中具有1年以上国内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15%以上。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3.创新举措汇聚高层次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校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力争重点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实现突破。

依托院级重点学科,实施“河洛学者”院级特聘教授计划,5年内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优秀学术带头人,使院级重点学科达到省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加强学术带头人后备队伍建设。依托省院级重点学科建设、国家和省级创新人才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学科梯队中具备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采用选派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等方式,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后备人才。

4.实施团队建设计划,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类创新平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及运作。5年内,打造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实现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突破。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为载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和院级3个层次的教学团队。通过由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课程组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省、院级教学团队建设制度。逐步建立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5年内,建设3支省级教学团队,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突破。

5.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实现人才队伍水平整体升级

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依托河南省“555人才工程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每年评选10名左右院级青年骨干教师。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通过派出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研修、为其配备学术指导导师、研究团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围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施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制度。由系(部)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带头人选派导师,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实施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为培养适应工程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青年教师,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各系(部)和学科应在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设立培训点。重点选派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培训,打造一支“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到2015年,90%以上的青年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和社会实践经历。

实施国际学术交流计划。拓宽教师出国培训渠道,通过公派、公派自费和自费等形式,推进优秀教师到国外开展研修与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跟踪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优先选派创新团队成员、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十二五”末,力争使专任教师队伍中1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和学术交流经历。

6.完善教师管理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待遇

依据国家、河南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和以体现岗位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制度环境。

科学设岗,合同管理,建立和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坚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岗位总量。按照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规范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聘任程序、工作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分级、分类设置教师岗位;以管理业务流程为导向按需设置管理岗位,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学院建设中的作用。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院系绩效考核。进一步明确学院、系(部)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优化院、系两级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年度与聘期目标,依托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整教职工收入构成比例,探索适应于新型组织结构的多种薪酬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保证教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大力表彰和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十二五”期间,投入25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与提高。造就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省内外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梯队,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良、素质高、符合本科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

1.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构建省市院三级科研平台。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争取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引进更多的科研经费。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使其能够很好地承担国家和省部科技前沿研究和重大战略领域攻关项目,在申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依托洛阳市建材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培育省级科研平台,使其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快速跻身于省内领先行列。力争实现省级科研平台新突破,建立2个省级科研平台,新建5个市级科研平台。

加强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水平。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和技术开发,力争2015年纵向经费达到50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产出一批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每年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不少于6项。

2.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机构、联合申报政府项目等工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把产学研工作落到实处。聘任企业科技人员作兼职教授,组织教师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最新的前沿科技发展动态;通过联合申报科技与基金项目以及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实现学院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需要联合申报、共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申请相关的检测和测试资质,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参与以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应用性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3.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

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院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院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院教育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继续扩大专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积极争取本科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各系(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我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聘任外籍专家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依托“十二五”专业设置规划,推动重点学科参与国际交流的水平和范围。支持各系部与国外友好大学间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项目。

(四)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本,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多样化个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能力,多层次、多规格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工作,课程设置多样化,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好学习,给予学生适合的优质教育,发挥学生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在重视学习和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变只重视教学结果的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学的过程。

更新教学管理制度理念,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考虑教学、科研的特点及规律,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规范教师、管理教师,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突出学术管理,鼓励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

2.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完善教学与学习评价方式

鼓励教师广泛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倡导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和自主学习,鼓励考试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形成一批适应本科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成果。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省、院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省级精品课程达到8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达50门以上。

加大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力度,狠抓基础课教学质量。加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扩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工作,大力推进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逐步打造资源共享的基础课教学平台。

加强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从选用、征订、使用等环节抓起,注重提高质量,规范教材管理。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倡导开展双语教学,选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继续坚持选用优质、精品教材,力争5年内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选用率达到70%。

加快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努力建设100门本科网络课程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数字化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工作,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及管理力度,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坚持“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有效监控”的原则,推行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多维立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听课、教师主讲助课、期中教学质量评教、日常教学状况巡查、学生信息员反馈、毕业设计全过程督导、教学质量评比等7项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改革考试制度。在规范教学,保证教学活动公平和公正,保护学生学习权益的前提下,改变考试形式的单一性,针对不同学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倾向于实践环节、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验室建设要与学院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办学层次相适应,与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相匹配,与教学和科研开发相结合,建成能满足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使我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

推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从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建设原则,建设4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优先开展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重点开展优势明显学科的研究实验平台建设,建设能够满足本科教育实训需要、功能齐全的工程实训中心。到2015年,建设3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方面取得突破。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投入5000万元,教学设备总值达到2亿元。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十二五”末,实验开出率达到98%以上,所有开设的实验中,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要占60%,推进虚拟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建设。

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根据学科专业需要,强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形成在系部设置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院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实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实现实验室人、财、物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提高实验室自动化管理水平。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岗位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

4.创新学生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健全学生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服务功能。加强学生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班主任制度,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三进”工作。

强化全员育人观念,形成全员育人良好氛围。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提高全体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切实发挥全员的育人作用。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形式。深化学生“争先创优”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通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评优评先,“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制作大赛等校园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资助政策,优化资助措施,认真做好“奖、贷、助、补、减”等资助工作,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五)完善校园功能,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科学规划校园,完善校园功能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要求,逐步调整、完善各校区功能。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合理调整3个教学区的布局规划,分步建设东校区土木机电组团2.3万平方米、图书馆3万平方米、体育馆0.8万平方米,西校区综合教学楼2万平方米,院办工厂办公及研发楼0.8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各校区基础设施。

整合校园资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调整,积极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努力发挥学院现有土地资源的作用。对东校区现有土地、西校区洛宜路沿线开发进行论证并逐步实施。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电耗,通过技术改造加强公共部分供暖控制、减少采暖费用,在用水量集中的部位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充分利用太阳能。

资金保证。投入3亿元用于校园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多渠道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强化预决算管理,力求节约,减少浪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以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为主要内容,共建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校园。按照“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规划方案、建设文化设施”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文与科技相互补、传统古典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生态文明与文化风貌相兼容、地域优势与学院特色相协调、整体系统与特色鲜明相统一的思路,制定完善校园文化规划并逐步实施。

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以各类设施、校园环境、景观为重点,通过对各类设施环境的命名,建设展示与学科特色相统一的园区、景观区。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公寓文化、楼道文化、社团文化为内容,形成不同组织形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风格,构建健全有效、结构优化的校园组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有效机制,发挥制度文化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构建规范管理、有序运行的校园制度。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文化主题精品网站,以优秀文化引导网络健康运行、规范发展,构建信息健康、高效畅通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形象文化建设,按照现代形象标识系统设计理念,规范学院形象标识,统一各类标准色、学院名称、徽章、宣传资料及中英文字体等标识,规范、严肃地使用学院形象标识,构建内涵丰富的校园形象展示体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构建生动活泼、健康进取的文化氛围。

3.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原则,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目标,使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特色鲜明、资源丰富,达到省内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的目标。

校园网络基础平台。通过校园网络的优化升级和改造,实现校园网络的高带宽、高性能、面向应用的质量服务体系保证。建设无线网络,实现我院校园网络有线无线无缝交叉覆盖。建设服务器集群,提高信息服务承载能力。建立面向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交换中心。

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具有高可用性的统一门户,实现应用统一、数据开放、资源共享、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应用平台。加强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电子图书达到200万册,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10个,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3个。

建设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对现有的雅信达外语自主学习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整合,确保未来的网络教学向规范、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将教室、实验室、自习室、图书馆等多种教学单元在网络层面上有机结合,开发与建设相关课程的试题库、案例库、教学素材库容量达10T。加大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突出特色,容量达到50T。

建设网络化教学环境。组建独立的多媒体教学网,通过对学院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全面的网络化建设与改造,使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210个左右并全部实现网络化,通过对教学场所的网络结构进行调整,提升教学网内可利用的有效带宽,建设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微格教室、教学录播及点播系统,使多媒体教学网成为学院教学活动的载体,为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新建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卡通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师生一卡在手,通行校园的现代化校园管理。

(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力推进依法治校

1.创新学院管理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创新机制,完善大学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院长依法、依规领导、管理学院行政事务的作用。坚持教学教辅部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制度。加强章程建设,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模式,加强资源共享,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深化改革,提高学院管理水平。以科学管理为核心,以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为基础,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为目的,完善制度、更新手段,理顺关系、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努力构建责、权、利相统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严格考核,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机制。完成院内岗位津贴制度、奖励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重点向教师倾斜,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向优秀教职工倾斜。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引进优质资源,激活校内市场,努力构建责、权、利相统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院办工厂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厂区功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玻璃机械装备供应商,实现年销售收入、利润和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

2.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健全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明确决策权限分工,健全、完善学院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决策;逐步转变学院的行政职能,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院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在明确决策权限的同时,明晰决策程序,重点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四、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监督机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的各项任务与学院中心工作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具体责任;建立督查机制,保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民主监督,努力拓宽党外监督渠道。

2.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办学效益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逐年增加事业收入。优化贷款结构,防止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审计,避免决策性失误和结构性浪费。勤俭办学,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事业发展资金。解决好教职工的生活待遇,保证教职工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3.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全院教职工继续发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

 

 

 

 

 

 

 

 

 

 

 

 

 

 

 

 

 

 

 

 

 


 

 

院发〔2011〕79号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关于印发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院属各部门:

现将《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1年12月31日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实现学院人才强校战略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根据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的学科建设及师资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885(含院办工厂256人)人。其中具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在编在岗人员1390人(系部及教辅部门1166人,机关188人,工厂36人)。本次作为专任教师统计的,包括在系(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含辅导员)和机关及教辅部门中工作的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称的人员,总计1155人。其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缘结构基本情况见下表:

类别

数量

总计

1155

职称

正高级

58

副高级

322

中级

546

助理级

222

无职称

7

学位

博士

101

硕士

622

学士

368

无学位

64

年龄

35岁及以下

549

36-45

378

46-55

205

56岁及以上

23

学缘

本校

25

外校(境内)

1112

外校(境外)

18

(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我院在校生共25349人,专任教师共1155人,专任教师(不含外聘)总数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还有部分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客观造成了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的开展。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我院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和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评估要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2.我院教师职称和学历情况与其他本科学校相比,教授和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说明我院要发展成为优质本科院校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缺口较大,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中青年拔尖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不平衡,同时教师学科(专业)分布还不够合理。

3.我院青年教师的比例较高,其中青年教师助教职称又占有相当的比例,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以及在继续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4.我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尽合理,省内高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较高,个别系部还存在教师在同一院校毕业比例较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5.当前,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对教师的激励、约束、竞争、评价的有效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以学科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环境仍然不理想。系部二级办学的实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对实现优质本科院校的战略缺乏有力的支撑。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环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过合并、重组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全球金融危机后,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节约化道路。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根本。大学作为国家聚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机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高等教育必将继续处于极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体制改革、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十一五”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我国建材工业总体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总量稳步扩张,效益稳步提高;技术进步加快,投资热情高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将进入重大转折期。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烧结墙体材料等基础原材料不再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形势则要求建材行业转变这种发展方式。这一转变,对我院进一步延伸学科专业领域,提升人才水平和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遵循“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高起点引进”的方针,以高层次和后备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扩大数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

当前学校已经进入创建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必须要提高水平、再上新台阶。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要紧紧围绕创建有特色的优质本科院校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以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为核心,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高层次人才锻炼成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高度重视并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并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使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数量明显增加,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大量涌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逐步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二)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造就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省内外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勇于创新的学科梯队,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良、素质较高、符合本科教学需求的专任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和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重点学科形成以河南省学术带头人、国家及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领军人才为标志的人才高地,形成高端创新团队,引领和带动相关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基础、人文经管学科形成以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中年骨干教师为标志的人才队伍,汇聚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拔尖人才,基础团队竞相迸发,学科师资队伍整体升级;三是推进“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增强,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1. 狠抓师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我院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水平还有待时间的磨练和进一步提升,所以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先从青年教师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端正方向,明确目标,对他们进行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如何成为学术骨干加以引导和教育。学校和基层的党组织和教研室要加强对教师队伍进行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广大教师坚定信念,坚持正确的方向,增强职业责任感,团结协作,共同攻关,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在具有较高政治思想水平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基础之上,让每一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2.高层次人才方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引进省级特聘教授;依托院级重点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河洛学者”校级特聘教授,努力实现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的突破。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施“青年骨干教师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4.高端团队方面:打造5支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主体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建设5支左右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形成5支左右校级重点学科实验教学团队。

5.师资总量平稳增长,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末生师比达到18:1,专任教师中外聘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控制在15%以内,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达到70%以上。结构比例方面:

(1)职称结构:正高职教师比例达到8%,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达到26%。按照学科建设及承担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层次等不同要求,各学科的高级职务及结构比例应有所区别,省级重点学科的正高比例控制在10%左右,副高比例控制在28%;院级重点学科的正高比例控制在8%左右,副高比例控制在26%;一般学科的正高比例控制在6%左右,副高比例控制在24%。

(2)学历结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25%。省级重点学科的博士比例达到40%以上,院级重点学科的博士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学科的博士比例达到20%左右。

(3)学缘结构:进一步改善学缘结构,引进人才向国外和省外院校毕业的人员倾斜。重点推进“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策略,争取使我院在职教师具有一年以上国内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0%以上,改善现有学缘结构。

通过上述队伍的结构、能力素质调整,争取在“十二五”末造就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省内外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勇于创新的学科梯队,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良、素质较高、符合本科教学需求的专任教师队伍。

三、主要战略举措

(一)采取超常规举措汇聚高层次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

1.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校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实现突破。

2.依托院级重点学科,实施“河洛学者”校级特聘教授计划,五年内引进和培养1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使我院院级重点学科达到省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3.继续推进博士建设计划,加速学术带头人后备队伍建设,拓宽引进渠道,争取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博士毕业生。依托国家和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锁定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具备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骨干进行专项配套、重点支持,采用选派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等多种方式,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后备人才。

4.实施团队建设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类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新团队建设基金,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及运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5支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为载体,加强课程团队建设; 本着“改善结构,形成梯队,稳定骨干、提升素质”的原则,逐步建立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

(二)大力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实现人才队伍水平整体升级

1.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

依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每年评选5名左右校级青年骨干教师,立足学校发展规划,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方向)带头人队伍,打造一支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新的生力军。

2.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设置基础研究岗位等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力度。重点选拔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派出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进行研修、为其配备学术指导导师、研究团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其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培养出一批基础研究功底雄厚、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3.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

围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化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选派导师,重点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环节、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4.实施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一代工程师,满足专业工程人才资格认证需求,学校将加强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系部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设立培训点,重点选派工程应用学科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在培训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使具有一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达到90%以上。打造一支“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

5.实施国际学术交流计划

鼓励和支持系部、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在校内举办大型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开拓教师的视野,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定期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推进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重点或优先资助入选国家、省和学校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的骨干人才出国研修,“十二五”末,力争使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具有教授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10%以上具有国际学术背景。

(三)推进“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1.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推动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院、系部、学科三级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系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学院、系部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

2.科学设置岗位,创新用人方式,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和完善聘用制度。

制定完善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坚持精细化设岗,进一步明确岗位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聘用程序、工作目标、受聘人权力等内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分级、分类设置教师岗位,以管理业务流程为导向按需设置管理岗位,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3.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院系绩效考核。

优化院、系两级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统筹年度与聘期目标,依托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探索实行二级院(系)绩效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办法。调整教职工收入构成比例,探索适应于新型组织结构的多种薪酬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

四、管理、促进和保障措施

(一)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人才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基层单位人才工作的建设和领导,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统筹考虑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等各类关系,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依据国家、河南省深化事业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总体思路,建立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和以体现岗位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职工职业特点的、能促进教职工能力建设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制度环境。遵循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规律,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学校、系部、学科三个层面分别确定各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措施并实施。

1.科学设置岗位,创新用人方式,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和完善聘用制度。

坚持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统筹学科建设,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合理确定岗位总量,按照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规范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聘用程序、工作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分级、分类设置教师岗位,以管理业务流程为导向按需设置管理岗位,充分发挥岗位资源配置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2.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推动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院、系部、学科三级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系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学院、系部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

3.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院系绩效考核。

优化院、系两级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统筹年度与聘期目标,依托以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探索实行二级绩效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办法。调整教职工收入构成比例,探索适应于新型组织结构的多种薪酬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

(三)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通过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倾斜政策,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大力表彰和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和出发点,多渠道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紧密围绕队伍建设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金、设备和项目的综合效益。“十二五”期间,预计投入1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中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广开渠道,吸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设立各类人才基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院长办公室

2011年12月31日印发

 

 

 

 

 

 

 

 

 

院发〔2011〕80号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关于印发学科专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部门:

现将《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学科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1年12月31日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学科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保持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院长远发展目标,根据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订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以来的主要成效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院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学院党委和行政带领学院广大教职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两校的实质性融合,实现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兴院”办学理念,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传承了两校长期办学形成的,服务于建材行业的工科和服务于地方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办学特色。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稳定规模

“十一五”期间,对原有两校三个校区的学科专业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现在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的东区、以经济管理、人文社科为主的西区和以艺术、继续教育为主的北区的学科专业校区布局。大力建设本科专业,适当压缩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从与河南科技大学联办的6个发展到20个;专科专业从70个压缩到55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为25349人,其中,本科生8610人、专科生16739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2010年学院首次遴选出 “材料学”为院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结构工程”、“ 区域经济学” 4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建立了“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和9个市级科研机构,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2.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工程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十一五”期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3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列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授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建设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有4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资源整合

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入,教学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到2010年,学院现有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4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4928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500元,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基地)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用于实验室建设资金2800万,完成“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10个,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现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70万册,电子图书90万册。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园建设方面总投入约6.8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达21.16万平方米。学院目前形成三个教学区、四个独立家属区、一个校办工厂区的校园格局,学院总占地面积2232.3亩,总建筑面积82.55万平方米。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特色还需进一步彰显。学科之间还需交叉、渗透,凝练出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还需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2.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层次结构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

3.基础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重大、重点项目和纵向项目较少,重大科研成果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少,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还需要有新突破。

4.学科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人员配备、图书资料、学术交流方面的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理顺和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扶持重点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依托,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人才需求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学院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发展思路

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在建设。

1.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就是根据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使学科专业建设能够有计划、有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充分发挥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从组织上和物质上保障学科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就是正确处理一般学科与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本科专业与专科专业的关系。重点学科建设为学院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注意一般学科的培育建设,通过注重一般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自身建设与完善,形成新兴交叉学科,拓宽学科领域。以应用型理学为支撑,重点发展工学。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保留特色鲜明、具有示范作用、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科专业。

3.突出特色。突出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优化现有的学科资源,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跨学科的特色专业。鼓励现有的学科专业与传统、优势学科材料学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以建材为特色的、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渗透,工学与理学、理学与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之间进行融合、衍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4.重在建设。重在建设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分层、分批建设,滚动发展,逐步提升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建设,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以建材为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机制。充实内涵,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目标基本实现。

1.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在校生规模约26000人,其中本科生约20000人,专科生约6000人。

2.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建设出3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5个院级重点学科,10个以上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3.积极发展本科专业,适当保留专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40个。

4.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争取建设成省级以上特色专业5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6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

5.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重大项目培育,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搭建2个以上省级科研平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项。到2015年,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2000万元。

“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0

2015

在校生总人数

25349

26000

其中:本科生人数

8610

20000

专科生人数

16739

6000

省级重点学科

0

3

院级重点学科

1

5

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4

10

本科专业数

20

40

省级以上特色专业

3

5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4

省级以上教学团队

1

3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5

6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4

10

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

90(十一五期间)

180

省级科研平台

1

2

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21(十一五期间)

30

年引入科研经费(万元)

1000

2000

三、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本科教育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框架,合理的学科结构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体现了学院办学水平。

1.发挥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服务于建材行业和地方建设优势,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以工学为主,积极发展支撑工科的应用理学,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建设重点,带动其他学科专业发展,逐步形成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

2.提升专业结构层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保留特色鲜明、具有示范作用、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科专业。逐步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高职高专教育、继续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

(二)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凸显建材办学特色

1.提升传统学科,凸显办学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学科优势,通过调整传统学科研究方向来加以改造与发展。改造传统的材料学科,并与功能材料、金属材料等进行进行融合,进行提升,把材料学科建成特色明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省内一流的省级重点学科。

2.加强工科学科建设,打造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

为使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体系建设结合,保持学院传统的工科优势,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打破学科壁垒,鼓励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等与材料类学科专业交叉、提升,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

3.注重其他学科专业的培育,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特色专业

发挥学院学科专业多的优势,鼓励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跨学科、跨学科门类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4.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构建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分层分批次进行,每批次建设周期为3年。

第一层次的建设目标是省级重点学科,就是在院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重点资助、重点建设,使其在人才培养、教学和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第二层次的建设目标是院级重点学科,就是是从院级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中,培育出院级重点学科,使其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形成自身特色。并与材料学一起,构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以建材为特色的学科群。

五年内经过2个批次的建设,争取建设出3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5院级重点学科,10个以上院级重点培育学科,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省级和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骨干的学科建设体系,为学院硕士点的申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弘扬教学工作主弦律,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通过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院将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鼓励各专业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争创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

2.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以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课程组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重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对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传承优良的教风,深化教学改革的成果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努力构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3个,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大批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参与指导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十二五期间,我院将加大院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打造实践教学的平台,争取建设成3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聘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为我院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今后5年,我院将积极申请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

1.加快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构建省市院三级科研平台,争取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引进更多的科研经费。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使其能够很好地承担国家和省部科技前沿研究和重大战略领域攻关项目,在申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依托洛阳市建材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培育省级科研平台,使其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快速跻身于省内领先行列。力争实现省级科研平台新突破,建立2个省级科研平台,新建5个市级科研平台。

加强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水平。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和技术开发,力争2015年纵向经费达到50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产出一批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不少于6项。年均承担国家级(含国际合作项目)科研课题5项左右;省级重大攻关课题和重点研究课题30 项左右。鼓励支持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申请承担各类人才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支持计划、教育厅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整合、汇集资源优势,组成专项课题组,积极投标国家级、省(部)级专项研究资助基金,力争有所突破。

2.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机构、联合申报政府项目等工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把产学研工作落到实处。聘任企业科技人员作兼职教授,组织教师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及最新的前沿科技发展动态;通过联合申报科技与基金项目以及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等形式,实现学院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需要联合申报、共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申请相关的检测和测试资质,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参与以企业为核心,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应用性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五)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

以行业、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教学建设。

1.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继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建设优势,设立院级特色专业,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通过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建设成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建设要服从学院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确定好专业培养目标,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新专业调研论证要充分,老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及合理的设置特色专业方向。

认真搞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和“重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的确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学生通过学习本专业,既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认真抓好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加大“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思想理论”、“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课程建设,逐步打造资源共享的基础课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大力打造优势鲜明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到2015年,建设成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院级网络课程100门。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培养了青年教师,促进了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拓宽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空间,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课程建设要从课程教学大纲研讨和修订、教材建设、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考试改革和试卷分析、教研活动及成果等一整套体系考虑课程建设。

3.狠抓教材建设。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要求能体现最新的理论、技术和工艺,以及新思维、新理念。提倡采用国家规划优秀教材,鼓励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及与企业合作编写特色教材或讲义。

四、落实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为加强学院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统一领导,成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效地调动人财物等资源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

做好建设发展规划,落实和监督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工作。

对学科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与图书设备建设等工作,学院将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2.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建立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遴选及学科专业评估制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验收办法,加大对学科建设中期检查、评估和成效验收工作的力度。滚动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淘汰建设成效差的学科专业,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专业。

建立健全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学科专业管理规章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实现学科专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1.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注重个性发展、主动适应建材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狠抓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本科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过程监控,完善考试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

建立我院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遴选、培养与考核机制,重点扶持、培养创新人才的成长;加大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急需人才,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大学作访问学者;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3.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水平的体现。理、工类学科要结合各学科研究特色,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力争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人文学科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吸取洛阳历史文化的精华,彰显学科特色。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学科应积极通过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为政府决策咨询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提高学院的学术氛围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获取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化,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支持国家、省、市学术团体挂靠在学院,鼓励教师在各级学术团体任职,鼓励各学科承办全国性或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或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学。

(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每年不低于100万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建设原则,建设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平台、教学专业实验平台和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132000平方米以上,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5000万元;图书资料、校园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投入不少于3000万。完成校园基础建设项目投入2.72亿元。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院长办公室

2011年12月31日印发

 

 

院发〔2011〕81号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关于印发校园建设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相关部门:

现将《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园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1年12月31日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园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学校园是造就人才、传承文化、创造知识的物质载体,是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社会角色的精神载体,是凝聚人心、展示自我的窗口,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建设规划,坚持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体现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50年文化积淀、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院建成一所高质量、多科性、有特色的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需要学院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校园建设步伐,努力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创建高水平教学型优质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要求,结合我院现有布局和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校园现状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是由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大学于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前身的两所学校建校几十年来,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各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校、扩校、并校、迁校,使得校园的面貌得到一次次改观,实现了一次次跨越。特别是2003年后,学校以洛阳市发展建设洛南新城区为契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学校加大校园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基本形成了校区功能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校园格局。

2003年底,按照洛阳市统一部署,洛阳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原洛阳大学---西校区,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组建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学校由一个校区发展成为一校多区的格局,扩大了校园占地面积。目前形成三个教学区、四个独立家属区、一个校办工厂区的校园格局,学院总占地面积2232.3亩,总建筑面积82.58万平方米。

校园教学区分为东、西、北三个校区。北校区位于涧西区珠江路商业街西侧,始建于1985年,占地116.152亩,建筑面积6.54万平方米,主要是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区。西校区为原洛阳大学的教学区和家属区,占地面积996.382亩,建筑面积32.98万平方米。东校区为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征地部分的教学区和家属区,也是学院目前的行政中心,该区占地面积956.133亩,建筑面积约30.34万平方米。

学院独立家属区分为珠江路家属区、唐宫路家属区、谷水原洛阳一师家属区和南苑小区家属楼。其中,珠江路家属区占地71.41亩,现有住宅等各类建筑面积8.78万平方米;唐宫路家属区占地6.44亩,现有成教楼4415平方米;谷水原洛阳一师家属院占地15.64亩,现有住宅等各类建筑1.67万平方米;南苑小区家属楼位于涧西区南昌路南苑小区院内,共有五栋楼约1.1万平方米。

院办工厂厂区位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约70.104亩。该厂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7万平方米厂房竣工交付使用。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现有建筑汇总表

东校区

西校区及唐宫路

北校区

谷水校区

院办工厂

合计

备注

占地面积(亩)

956.133

1002.822

187.562

15.64

70.104

2232.3

建筑面积(单位:m2)

教学及行政用房

行政用房

8598

6616

3451

18665

教学楼

72806

57787

14313

144906

实验楼

19536

21071

10504

51111

实习用房

9611

11134

17000

37745

图书馆

18312

8021.32

26333.32

体育教学

用房

2905

13576

928

17409

西区含游泳馆

合计

113456

117362

48351.32

17000

296169.32

学生公寓

99933

100493

19456.42

219882.42

食堂

17906

13357

3245

34508

其他附属服务用房

5117

15655

4445

2193.68

27410.68

体育设施

室外场地

46576

48175

22993

117744

住宅楼及附属用房

67990

87632

77697

14547.53

247866.53

建筑面积合计

304402

334499

153194.74

16741.21

17000

825836.95

说明

1. 建筑总面积不含南苑小区住宅楼11028.96M2.  2.   北校区公寓及住宅建筑面积数据根据后勤处提供房产证数据。 3. 北校区占地面积含珠江路家属区71.41亩;西校区及唐宫路占地面积含唐宫路校区6.44亩。

4. 以上数据统计日期为20101025  

(二)“十一五”基本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学院加快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成功组建了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十一五”初期,学院各类用房面积61.39万平方米,在校生不足2万人,且为学科较少的两所全日制专科学校。到2010年“十一五”建设末期,学院成为拥有以东、西校区为主校区的三个教学校区,各类用房面积增加到82.58万平方米,各类在校生2534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610人,专科生16739人),拥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院校。在此期间,学院东校区大部分原有规划的项目陆续建成,累计完成建筑面积共约16.33万平方米;西校区完成了外语教学楼、师范教学楼以及璁苑5#、6#学生公寓等共约3.72万平方米的建设和改造;北校区也完成了培训中心(1.1万平方米的建设及学生公寓门面房的改造,除了环境配套建设外,整个北校区基础建设也基本结束。院办工厂新厂区也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1.7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总投入约6.8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达21.16万平方米,是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存在问题
1.
资金紧张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
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不能满足国家评估标准;
3.单体建筑在环保、节能、建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须努力;
4.对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特色、特点有待思索;
5.对校园周边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加强研究。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源节流,把学校校园建设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特色鲜明的和谐校园。

(二)主要目标

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到2015年,通过逐步调整、完善各校区功能,达到国家教育部本科评估验收要求。力争到2020年,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园林化、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为学院发展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

2015年,各级各类在校生将达到26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人,专科生6000人。计划新增教学行政及实验用房建筑面积11.25万平方米,各类用房建筑面积达93.85万平方米。

(三)校园建设原则

1.量力而行。学院在各个方面规划都有较大的建设和发展目标,需要有充足财政支持及高强度的投入,而资金不足又是学校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校园建设上,要处理好学校良性的运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量入而出,在项目安排上要留有余地。

2.实用实效。校园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大学文化内涵与大学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大学精神的培育有紧密的关联。在有限的资源上,校园建设要注重实用实效,不搞花架子工程。

3.重点保证,兼顾一般。校园建设任务很多、很重,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学校的中心工作,在确定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分重点和一般,分轻重缓急。

(四)校园建设思路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贯穿整个“十二五”校园建设的全过程;

2.以基本建设为核心,按照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努力完成各校区的基本建设,重点是东校区的建设;

3.把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结合不同校区的定位,加强文化内涵建立,培育具有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特色的大学精神,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

4.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提高建设质量,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措施保障。

三、校园建设主要任务

1.东校区建设

东校区位于市新区牡丹大道南,是学院行政中心所在地,占地956.133亩(含家属区占地约60亩)。学科布局以理工科为主。该区原有规划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后续工程有土木机电教学组团(2.3万平方米,在建)、图书馆(3万平方米)、体育馆(0.8万平方米)、学术交流中心(0.8万平方米)、产业大楼(2.0万平方米)。由于该区规划合理、建筑大气,建议将原有规划项目保留待建。2015年前,学院在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将土木机电教学组团、图书馆及体育馆建设完成。

同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建设部分实验室;为加强院区的封闭管理,将家属区大门与校区南门规划并建设,杜绝家属区车辆在院区内穿行;改造院区北大门。

2.西校区建设

西校区位于关林大道北侧,学子街西侧,占地996.382亩(含家属区占地约70亩)。学科布局以文科为主,并设有部分理工科。该区域为两期征地、两期规划。规划内的后续工程有艺术教学楼(音乐教学楼和美术教学楼)、文史教学楼、基础综合实验楼、国际教学楼、实习工厂、综合体育馆、博物馆、会堂。为满足教学实验需求,将拟建艺术教学楼、文史教学楼、国际教学楼、基础综合实验楼。

2015年前西校区在规划建设上分步做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该区域的人行道路通行情况;规划建设北大门及周边规划建筑,保证学院人、车分流通畅;同时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及改造以保证学生健身活动需求。

3.院办工厂建设

院办工厂新厂区位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该区域占地约70.104亩。新厂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现已建成1.7万平方米厂房并投入使用。院办工厂(洛阳建材机械厂)计划在五年内将后续工程办公楼和研发楼建设完成,将企业建成一所国际一流的玻璃建材加工企业。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了校园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软环境两部分构成,包含着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内涵。 “十二五”期间,按照学院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学院校园建设现状,体现以人为本,坚持人文与科技相互补,坚持传统古典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坚持生态文明与文化风貌相兼容,坚持地域优势与学院特色相协调,坚持整体系统与特色鲜明相统一。按照“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规划方案、建设文化设施”的思路,制定完善的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园文化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五年时间,通过以各类文化设施、校园环境、景观为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楼宇、标志建筑、景观区、广场、亭子等文化设施;在不同校区设计、建设展示与学科特色相统一的园区、景观区的雕塑等文化设施;在公共场所和楼宇上规划建设宣传展示图像文字信息的电子显示牌、播放图文视频的电视显示屏、展示学院名称的夜光电子校名等设施。使这些物化形式直接展示学院文化风格,达到一物一景都能够成为校园文化有效物质载体,使物质环境人文化、精神理念实物化,建设优化、美化、净化的生态校园,使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园文化成为学院发展品牌。

5.校园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正在强力实施。

“十二五”期间,为降耗增效,应把学院的节能减排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节电方面,学院可以将路灯改为LED灯,并通过在用电负荷较大部位增加节电霸来减低电耗,提高用电效率;在采暖方面,可考虑通过在热交换站安装“分时段智能控制系统”,每年可以节省采暖费30%以上;在中水利用方面,可以在学生公寓和浴池实施中水回用项目,仅东校区每年可节约水费约40万元,减少污水排放量15万立方米;在太阳能综合利用上,一方面可以将太阳能用于浴池洗浴热水加热,另外可以利用部分屋面作为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试点,所发的电全部用于单体的日常照明。

6.校园资源整合

通过现有资源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学院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

首先,通过学生宿舍的调整,将各区域空余学生宿舍相对集中并进行改造。鉴于学生公寓的结构形式,可考虑改造成学生超市(将室外彩板房出租房拆掉)、实验室或办公室(用于学生管理部门或后勤部门)。

充分发挥现有土地资源的作用及效益。应充分考虑 “金角、银边、铁肚皮”的规划原则。加强对东校区西侧围墙及家属区西南角的规划,综合考虑校区东北角位置的综合开发。同时对西校区沿洛宜路整体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开发,实现效益。

四、校园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校园建设规划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校园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加强对校园建设的领导,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增加凝聚力,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稳步推进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校园建设按规划实施。

2.依法办事,依法建设

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行业法规、学院工程招标管理办法,基建及维修工程按规定程序进行工程立项、报建、设计、招标、施工、验收、预决算,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建设。

3.落实资金,力求节约

多渠道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强化预决算管理,力求节约,减少浪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好现有的设备设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据测算,整个校园“十二五”期间建设规划新建项目需要资金27206万元人民币,分别是:续建校园项目建筑安装工程约25206万元,三个校区基础设施改造2000万元。资金全部自筹。

4.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规范民主决策程序,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重要作用,实施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把学院规划的各项校园建设项目管理好,建设好。

5.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院长办公室

2011年12月31日印发

版权所有 © 2021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发展规划处 高教研究所 目标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