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TB SPORTS校医院

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世界献血日,无偿献血,让生命更有意义

发布:校医院 作者:校医院 时间:2019-06-14 17:09 阅读: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终身的荣誉,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 WBDD)。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

2019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世界献血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和宣传血液安全和公平可及性的重要性,让需要血液的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安全的血液。

据了解,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20年增长2018年无偿献血近1500万人次。你献过血吗?还是在献血点前徘徊过,又放弃了?献血真的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什么人可以献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些献血小知识。

、什么人可以献血?

18-55周岁,体重≥50公斤;女,18-55周岁,体重≥45公斤;身体健康的公民都可以参加献血。患有传染性肝炎、结核、心脏病、精神病等患者禁止献血。

此外,对于血液安全存在高危险行为的,如嗜毒品者不宜献血。

二、献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1.血量:成人全部血量4000-5000毫升,献血一次为200毫升,不足全部血量的5%,健康人一次10%以下极少引起症状;

2.血液循环:人体20%的血液存于肝、脾等器官里,失血时这些存储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血容量,在短时间里恢复正常,不会影响正常的血循环和血压;

3.新陈代谢:人的血液是不断新陈代谢的。一般四个月红细胞要更新一次,血会刺激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生红细胞,有利于健康。

、献血前应做哪些准备?

1.献血前晚不要饮食过饱,献血前两餐不要饮酒、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2.献血前一晚要保持良好睡眠,献血前也不要空腹,以免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一些反应;

3.献血前两天如感冒、发烧、咳嗽等应暂缓献血

4.准备献血前还可阅读一些献血宣传材料,以解除和减轻思想负担,减少献血中不必要的反应。

、献血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1.献血后稍事休息,不要急起,并用棉球三个手指加压穿刺部位15分钟左右如果针眼周围有青紫,热敷后可逐渐消退;

2.献血后的当天,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避免脏水污染针眼,以防感染。

3.献血后的几天里,适当吃一些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过食,也不要剧烈运动,适当休息。

、献血影响体力吗?

人体内血量约占体重的1/13,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身上约有4000-5000毫升的血。一次献血200毫升,只占全身血量的1/20,可以帮助血液的新陈代谢。因此只要能通过献血前的健康检查,献血对身体是绝对没有损害的。

、献了一次后必须不停献血?

献血后不会使机体以不正常的速度生产血液,更不会因血液生产过多迫使献血者不停的献血。献一次血对机体造血机能的影响与出一次鼻血、受一次外伤没有什么不同。

、献血传染上肝炎等疾病吗?

目前对献血者抽血检验和采血时使用的注射器和采血器材都是一次性的,均经过严格消毒,用过后,集中销毁。

此外,这些生产厂家都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批准的,献血是安全、不会感染任何病症的。

八、国家对无偿献血者发放无偿献血证,献血者可凭证件享受哪些福利

1.医疗用血后的血费报销。无偿献血证是奉献爱心的证明,是健康的储蓄(一个献血证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献血1000毫升以下时,自己可以三倍报销医疗用血;献血1000毫升以上时,本人可无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报销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用。

2.用血紧张时优先用血的凭证。

3.到外地就医时用血享受当地用血待遇的凭证。


                                                                                                                校医院

                                                                                                                   2019年6月14日


上一条:世界人口日知识宣传    下一条:预防眼部疾病科普知识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